市司法局打造“企安督・蓝海卫士”涉企执法监督品牌
市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服务职能,围绕社会发展稳定大局,以“法护产业·益企同行”行动为引领,推动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企安督”涉企执法监督品牌,实现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合理化,不断提升涉企行政执法水平,防止检查扰企、小错重罚等现象发生,为企业经营提供稳定预期,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精准校准执法主体坐标。围绕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建立契合舟山实际的“正面清单”管理制度与执法主体公示制度,市县乡三级具有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和组织,均纳入公告范围,接受群众监督,依法确认市本级72家、县(区)257家行政执法主体,清理不合规执法主体13个,并对清理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单位仍以分局名义实施行政执法问题给予风险提示,是全省第2个全域完成行政执法主体公告的地市。对全市6765名执法人员开展资格核验,确保执法队伍专业化,杜绝执法“越位”“缺位”现象。二是精细打磨执法标准尺度。针对32家市级单位,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相结合的专题培训,融入水产加工企业违规处理处罚、海运企业超载处罚裁量等案例实训。指导全市 144 家行政执法单位,围绕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完成3000余项行政裁量基准更新,确保执法有章可循。创新推出“蓝色柔性执法”模式,结合海洋产业特点,推动各领域完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事项清单,涵盖海洋渔业、船舶修造、滨海旅游等20个特色领域共275项,修复企业信用1600余件,给予企业“容错纠错”空间。开展涉企罚没款与涉嫌小过重罚线索核查,开展入企调研式监督5次,推进整改内容30 余个,为企业营造公正透明执法环境。三是精心构建多维监督瞭哨。精心打造涉企执法监督“多维瞭哨”,选聘3名深耕海洋产业的民企代表为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深度参与现场执法监督。在全市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 50 家重点涉海企业设立观察点,构建“线上+线下”常态化问题收集机制。搭建“政企面对面”沟通平台,召开涉企行政执法座谈会3次,形成“问题收集 — 分类交办 — 跟踪整改” 高效闭环体系,累计解决船舶检验检查不规范、渔业执法流程繁琐等问题15类。联合海事、海经等涉海执法部门内部执法监督机构建立“舟海督”海洋执法领域预防性监督同盟体,对海上安全、海洋生态环境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开展海上“伴随式”执法监督,提醒纠正执法问题12个,进一步规范海上涉企执法行为。